鄉愁
是母親手中的一縷飯香
是故鄉一抔溫熱的黃土
是寂靜夜里的心潮涌動
鄉愁是家國情懷
是文脈延亙,是精神依歸
——《鄉愁中國》
8月23日,大理州鄉村振興與鄉愁文化新聞發布會在大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。近年來,大理州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認真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,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州的“四件大事”之一來抓,圍繞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總要求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各項工作始終保持走在前列,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明顯提升,切實讓“農村人待得住、城里人喜歡來”的大理鄉愁味更濃。
采取“九強化”措施
大理鄉村振興開局良好
?強化組織領導,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。出臺了“加快推進全州農業農村現代化”等系列政策文件,編制了全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綱要、三年行動計劃等配套文件。
?強化歷史擔當,決勝高質量脫貧目標圓滿實現。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,“挪窮窩”、“斬窮根”,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,困擾大理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,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。
?強化典型引路,鄉村振興試點成效顯著。初步探索形成了大理市古生村“活化鄉愁”、漾濞縣光明村“五五模式”、洱源縣佛堂村“農文旅融合”等可復制、可推廣、可持續的經驗和做法。
?強化產業振興,特色農業發展蹄疾步穩。扎實推進“一縣一業”“一鎮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,核桃、蔬菜、水果、中藥材、乳業及肉牛等產業特色優勢不斷彰顯。
?強化人才振興,內培外引力度持續加大。充分利用教育部對口幫扶的智力優勢,加強優化本地管理人才、技術人才培養,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。
?強化文化振興,鄉風文明煥發新彩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,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。
?強化生態振興,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豐碩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,碧水、藍天、凈土“三大保衛戰”頻頻告捷。
?強化組織振興,農村基層基礎不斷夯實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,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,積極構建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結合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,農村更加和諧穩定。
?強化鄉村建設,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逐年提升。12縣市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部通過驗收,鄉鎮衛生院、村衛生室實現提質達標,城鄉居民醫療保險、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步提升。
突出“九著力”實踐
大理鄉愁實踐不斷出彩
?著力創建大理洱海海西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園。圍繞打造“世界級田園綜合體、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園”以及將海西片區創建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樣板、“中國最美鄉愁帶”等要求,啟動海西“風花雪月大家園、鄉愁中國新畫卷”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園創建工作,重點推進鄉村產業振興、人才振興、文化振興、生態振興、組織振興和鄉村建設“六大工程、三十項行動”。
?著力實施“十百千”鄉村振興示范工程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力爭創建1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鄉鎮、100個以上精品示范村、1000個以上美麗村莊,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示范引領。目前正在加快開展規劃布點等工作。
?著力開展“鄉愁·大理”文化交流。組織召開座談會,深入探討“鄉愁·大理”的豐富文化內涵,對建設“留得住綠水青山,記得住鄉愁”的美麗幸福新大理提供重要參考。
?著力創辦鄉愁研究院。由大理州人民政府、華中師范大學、大理大學三方共同發起籌建了“大理鄉愁研究院”,突出研究闡釋“鄉愁”深刻內涵,深化“鄉愁”理論體系,就鄉村振興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,努力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鄉村發展和理論研究機構,向世界講述“中國鄉愁實踐”的“大理樣本”。
?著力規劃建設古生鄉愁小鎮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,以鄉愁體驗為特色,規劃打造集研學教育、生態觀光、文化體驗、綠色生活、紅色精神傳承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國首個鄉愁文化特色小鎮。目前各項前期工作有序推進。
?著力開展鄉村文化振興研討。組織召開鄉村文化振興研討會,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就推動大理鄉村文化振興開展深入研討,積極探索和創新鄉村文化振興的新理念、新方式、新機制。
?著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。雙廊等3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,沙溪等11個鄉鎮被評為省級旅游名鎮,東蓮花等20個村被評為省級旅游名村。大理市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(市)。
?著力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及傳統村落。以大理、巍山、劍川歷史文化名城條帶為主軸,以沿線名鎮、名村、傳統村落、歷史文化遺存、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為發展肌理,統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連片保護利用傳承示范帶建設。
?著力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文化。出臺了《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》。建成非遺保護利用設施233處和劍川木雕、白族扎染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個、非遺館6個,白劇等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取得新的成果。
發布會上,大理市、洱源縣、劍川縣分別就古生村、佛堂村、鰲鳳村3個鄉村振興州級試點“鄉愁實踐”作了發布。
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鄉村振興州級試點
“鄉愁”實踐
“古生,是一個充滿濃濃鄉愁的地方,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,是歷久彌新的宜居古鎮,是民族和諧的幸福家園”。古生有2000多年歷史,明代的福海寺、鳳鳴橋,清代的古戲臺、龍王廟等文物古跡保存完好,村心的大青樹已有300多年樹齡。
2015年1月20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生并“立此存照”:“這里環境整潔,又保持著古樸形態,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,記得住鄉愁。”我們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,始終以“守住青山綠水、留住最美鄉愁”為指引,把保護洱海“母親湖”作為留住“鄉愁”的生命線,將鄉村振興試點作為喚醒“鄉愁”記憶的實驗田,探索出了古生“鄉愁”的實踐經驗。
抓規劃、明方向,留住“鄉愁”之基。抓生態、護環境,留住“鄉愁”之本。抓建設、重傳承,留住“鄉愁”之魂。抓產業、促轉型,留住“鄉愁”之脈。抓民生,強基礎,留住“鄉愁”之根。抓治理、保和諧,留住“鄉愁”之源。
下一步,將緊緊圍繞把古生打造成“中國美麗鄉愁第一村”和“鄉愁文化發源地”的目標,加快古生鄉愁小鎮建設步伐,讓古生成為每個人“鄉愁的詩和遠方”。
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,大理州將依托大理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、生態優勢,保持定力,借助外力,守正創新,久久為功,努力將大理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鄉愁文化中心以及生態帶、文化帶、發展帶有機統一的中國最美鄉愁帶。
信息來源:大理融媒
編輯:閆自書